理工女故事 | 探索人类起源之谜:考古学家玛丽·李奇

mary-leakey

文 / 孙娜

提起考古学,不少人眼前会浮现出炎炎烈日、荒郊野外和出没不定的野兽等场景。这些连经验丰富的旅行家都不敢小觑的艰苦环境,却没有吓倒出生于20世纪初的女性考古学家玛丽·李奇(Mary Leakey)。

玛丽20多岁时便远赴非洲,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跋涉在这片孕育人类起源的大陆上,在肮脏的泥巴中探索百万年前古人类演化的遗迹;她不仅发现了第一具原康修尔猿的头骨化石和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脚印,更开创性地在考古中引入解剖学和地质学,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古人类考古学的发展。

叛逆的野性少女

玛丽·李奇原名玛丽·道格拉斯·尼科尔(Mary Douglas Nicol),191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尽管她本人没有接受过正规考古学教育,但她的家族却跟这个学科有很深的渊源:玛丽是地位极高的旧石器时代文物研究学者约翰·弗里尔(John Frere)的后裔,她的表哥谢泼德·弗里尔(Sheppard Frere)也是研究罗马帝国历史的著名考古学家。不过,与玛丽不同,她的这两个亲戚都是学术派出身,分别就职于剑桥及牛津大学。

说到玛丽·李奇对考古学的兴趣,更多还是要归功于她的父亲厄斯金·爱德华·尼科尔(Erskine Edward Nicol)。 厄斯金是一个专注风景画的水彩画家,为了捕捉不同地方的风景, 他在玛丽·李奇很小的时候就举家四处搬迁,曾拜访美国、意大利、埃及及法国等地。

玛丽·李奇非常喜欢跟着父亲在郊外长途跋涉。1925年,她在法国小镇Les Eyzies 逗留时获得与一个考古队一起挖掘洞穴的机会,年仅12岁的她自此对史前史产生极大兴趣,并开始收集刮刀等考古工具。

或许是年幼时和父亲一同周游列国所生出的那份“野性”让玛丽难以适应古板的英式传统教育,她在学校引起的风波连那个年纪最顽皮的男孩子都要让步三分。 玛丽13岁时,父亲因癌症去世,她被带回伦敦的一个天主教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里,玛丽没有通过哪怕一次考试,甚至连她最擅长的法语都过不了。后来,玛丽更因为坚持拒绝背诵诗词而被学校开除。她随后转学到另一个修道院学校,但因为在化学实验室引起爆炸而再次被开除。 玛丽的母亲为此伤透脑筋,专门雇了两个导师在家教她,结果也无法持续下去,最后只能请保姆贴身看着她。

到了该读大学的年纪,尽管玛丽母亲的家族在考古学界名声显赫,但她依然说服不了牛津大学录取玛丽。牛津大学更直接了当地告知她们,哪怕申请都是“浪费时间”。可是谁又想到,20多年后,牛津大学又一次联系了玛丽,恭恭敬敬地颁发给了她荣誉博士学位。

志同道合的伴侣

真正帮助玛丽走上古人类学考古学术之路的是他的丈夫路易斯·李奇(Louis Leakey)。 玛丽20岁那年第一次遇到路易斯, 那时,路易斯已是一名在剑桥大学非洲考古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且已经结婚;而玛丽那时是个业余插画师,间或也会去参与一些考古活动。 玛丽答应帮助路易斯出版的考古书画插画,之后两人陷入热恋。

路易斯当时已在洽商离婚事宜,与此同时,两人完全没有掩盖他们的亲密关系,更在剑桥大学附近的小屋里同居了一年多。 玛丽和路易斯对待感情的直接和坦率,在20世纪初的学术重镇剑桥大学引发不少流言蜚语,更有人视之为有伤风化;最终两人也触怒了学校,路易斯更为此丢了工作。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正是在剑桥大学的这场风波令两人最终决定前往非洲,在坦桑尼亚幽深的峡谷中再续浪漫史。

从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到荒无人烟的非洲草原,生活质量可谓一落千丈,但正值青春年华的玛丽却一点都不介意;她甚至比丈夫更加喜欢外出进行考古挖掘工作。晚年接受采访时,玛丽曾说:“比起住在房子里,我更喜欢住帐篷。”

不过,玛丽在野外进行开采时也并未忽视生活中的温情。无论去哪里进行考古挖掘,她都会将两只斑点狗带在身边;Google Doodle 为纪念她诞辰100周年所绘的漫画就专门强调了她的两只小狗。只要有可能,玛丽工作时都会全家上阵,她和路易斯的三个儿子的童年生活几乎都是在开采场地中度过的。也许是由于这份熏陶,她的儿子们后来也都从事考古相关的职业。

0.jpg

2013年2月6日,Google Doodle 为纪念玛丽·李奇诞辰100周年而设计的图案

探索人类起源之谜

回顾玛丽的考古生涯,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三大发现。而她在做出这三项发现时,其丈夫路易斯全部都不在场:

1948年,玛丽在维多利亚湖的鲁辛加岛发现了第一具原康修尔猿的头骨化石。当时,玛丽丢下正专注挖掘早期鳄鱼头骨的路易斯,自己在附近寻觅,随即被一个极小的斜坡上的闪光物体所吸引;丰富的考古挖掘经验告诉玛丽,这是一枚小小的牙齿化石。她继续小心翼翼地挖掘,竟在这个不起眼的斜坡后边挖出了带有上下颌骨的半个头盖骨。后来经过小心复原,这个已经有2500万年高龄的人类老祖先终于重见天日;学界普遍认为,这正是人类先祖古猿的化石。要知道,当时许多科学家仍以为人类的起源地在亚洲,而玛丽的发现有力地驳斥了这一点。

1959年,玛丽发现了距今175万年的、保存完好的鲍氏南方古猿头盖骨,拓展了早期人类能人的家族。加州伯克利大学的Clark Howell教授认为这一发现奠定了“古人类学的起源”。那是七月的一天,路易斯因生病需在营地休息,玛丽独自外出挖掘,在奥杜威峡谷的一个斜坡发现了一堆牙齿和下颚化石。玛丽马上意识到,它们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人类自己。激动万分的玛丽一路跑回营地,大声向路易斯宣布:“我找到他了,我找到我们的人了!”(I’ve found him! I’ve found our man!)

1.jpg

玛丽·李奇发现的鲍氏南方古猿头盖骨复制品,展示于加州圣地亚哥人类博物馆

1972年,路易斯已经去世,而59岁的玛丽仍然坚持留在非洲考古一线进行开采工作。这份坚持终于引领她找到了其半个世纪考古生涯中最令人瞩目的发现—— 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莱托利脚印”。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脚印,在火山灰中得以保存下来,距今已有370多万年。学界普遍认为这串脚印属于阿尔法南方古猿;著名的古猿露西(Lucy)就是属于这个物种。

玛丽的发现证明了人类祖先早在进化到更大的脑容量之前就已开始直立行走,将当时科学家普遍认同的时间点大大推前。这串连续80余英尺的脚印群,也为研究最早期的人类行为模式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研究材料。

2.jpg

莱托利脚印复制品,展示于日本东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玛丽诠释道,较大的脚印可能属于一名男性,较小的脚印可能属于女性,更小的则可能属于一名小孩;小孩与大人的脚印有较多重叠。在这串脚印的一个中间点,那名女性似乎突然停下来向左边转去,这很可能是察觉到有动物攻击或火山爆发的危险;随后,她又继续同其他人一起向北边走去。 “这个动作像极了人类,它跨越了时间的鸿沟。” 玛丽后来在《国家地理杂志》中写道,“这个遥远的人类祖先像你我一样,在那里经历了一瞬间的迟疑。”

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剥丝抽茧,在漫山遍野的石坡里寻找宝藏;非正统学术体系出身的玛丽之所以能够在考古学界获得如此崇高的成就,与其天分、勤奋以及幸运也许都有关系。但不可忽视的是,正是她那尖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挖掘经验、不懈的坚持及对细节的执着,令她最终达到了许多男性学者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孙娜,山东青岛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现任香港《明报》财经版记者


版权声明

本文为本站成员原创,版权及其他合法权利均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任何媒体或网站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文。寻求授权请联系: contact@stemgirlschina.com

本文图片来自于NASA。